12月8日下午,文学院创意写作中心邀请南宁市文联副主席、著名作家侯珏在文科综合实验训练中心1102室创意写作坊举行《一厘米国境线》创作分享会。广西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部副主任韦胜辉,文学院董迎春、叶君教授,贺州学院教师陈大德,广西作家协会理事李富庭以及文学院部分学生参加分享会。



侯珏谈自身文学写作生涯的三个阶段,并分享创作历程感悟。三个阶段分别是文学理论储备和文学初步创作试验阶段、文学素材积累以及各类文学创作探索阶段、现实主义指导写作技术提升阶段。在第三阶段中,侯珏参加了各种作家培训,不断探索理论与创作的关系。他认为,理论是创作的根基,需要紧紧扎牢。同时,他愈发意识到在当今智能时代下,写作除了依靠个人才华和文学悟性,更需要现代技术分析的支持,指出类型化创作将成为未来写作的趋势。
侯珏结合照片与同学们分享创作《一厘米国境线》时采访主人公原型凌尚前的经历。侯珏曾多次拜访广西边境哨所,慢慢叩开凌哨长和其他几个哨兵的心扉,从中挖掘丰富的写作素材,真切展现出一位以人民为创作中心、贴近人民真实生活的文艺工作者的形象。小说的真实性来源于生活细节,他还密切关注当地的物价、住房、道路等细节,力求细节真实。
侯珏表示,“师其上者得其中,师其中者得其下”,阅读他人的优秀作品对创作极为重要。他向同学们推荐了康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《金蔷薇》和路遥的《早晨从中午开始》,希望同学们能从书中得到启发,把无序零碎的生活碎片组织起来变成有层次的文学作品,达到对生活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境界。
在提问环节,侯珏与同学们积极交流,并回答同学们的问题。
董迎春认为侯珏的创作视野广阔,材料收集细致到位,作品人物的对话处理到位,具有较高的文学参考价值。韦胜辉对侯珏的创作表示肯定,他鼓励同学们养成侯珏作家“用文学的眼光关照身边”的优秀习惯,肩负起民族地区、民族学校培养的使命,坚持创作、坚守八桂,用自己的文笔助力文化广西的建设。(编辑:彭蓉 实习编辑:黄海玲 杨晓冬 校对:左宇轩 苗玉峥)